1、LED發光機理:PN結的端電壓構成一定勢壘,當加正向偏置電壓時勢壘下降,P區和N區的多數載流子向對方擴散。由於(yu) 電子遷移率比空穴遷移率大得多,所以會(hui) 出現大量電子向P區擴散,構成對P區少數載流子的注入。這些電子與(yu) 價(jia) 帶上的空穴複合,複合時得到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釋放出去。這就是PN結發光的原理。
2、LED發光效率:一般稱為(wei) 組件的外部量子效率,其為(wei) 組件的內(nei) 部量子效率與(yu) 組件的取出效率的乘積。所謂組件的內(nei) 部量子效率,其實就是組件本身的電光轉換效率,主要與(yu) 組件本身的特性(如組件材料的能帶、缺陷、雜質)、組件的壘晶組成及結構等相關(guan) 。而組件的取出效率則指的是組件內(nei) 部產(chan) 生的光子,在經過組件本身的吸收、折射、反射後,實際在組件外部可測量到的光子數目。因此,關(guan) 於(yu) 取出效率的因素包括了組件材料本身的吸收、組件的幾何結構、組件及封裝材料的折射率差及組件結構的散射特性等。而組件的內(nei) 部量子效率與(yu) 組件的取出效率的乘積,就是整個(ge) 組件的發光效果,也就是組件的外部量子效率。早期組件發展集中在提高其內(nei) 部量子效率,主要方法是通過提高壘晶的質量及改變壘晶的結構,使電能不易轉換成熱能,進而間接提高LED的發光效率,從(cong) 而可獲得70%左右的理論內(nei) 部量子效率,但是這樣的內(nei) 部量子效率幾乎已經接近理論上的極限。在這樣的狀況下,光靠提高組件的內(nei) 部量子效率是不可能提高組件的總光量的,因此提高組件的取出效率便成為(wei) 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的方法主要是:晶粒外型的改變——TIP結構,表麵粗化技術。
3、LED電氣特性:電流控製型器件,負載特性類似PN結的UI曲線,正向導通電壓的極小變化會(hui) 引起正向電流的很大變化(指數級別),反向漏電流很小,有反向擊穿電壓。在實際使用中,應選擇 。LED正向電壓隨溫度升高而變小,具有負溫度係數。LED消耗功率 ,一部分轉化為(wei) 光能,這是我們(men) 需要的。剩下的就轉化為(wei) 熱能,使結溫升高。散發的熱量(功率)可表示為(wei) 。
4、LED光學特性:LED提供的是半寬度很大的單色光,由於(yu) 半導體(ti) 的能隙隨溫度的上升而減小,因此它所發射的峰值波長隨溫度的上升而增長,即光譜紅移,溫度係數為(wei) +2~3A/ 。LED發光亮度L與(yu) 正向電流 近似成比例: ,K為(wei) 比例係數。電流增大,發光亮度也近似增大。另外發光亮度也與(yu) 環境溫度有關(guan) ,環境溫度高時,複合效率下降,發光強度減小。
5、LED熱學特性:小電流下,LED溫升不明顯。若環境溫度較高,LED的主波長就會(hui) 紅移,亮度會(hui) 下降,發光均勻性、一致性變差。尤其點陣、大顯示屏的溫升對LED的可靠性、穩定性影響更為(wei) 顯著。所以散熱設計很關(guan) 鍵。
6、LED壽命:LED的長時間工作會(hui) 光衰引起老化,尤其對大功率LED來說,光衰問題更加嚴(yan) 重。在衡量LED的壽命時,僅(jin) 僅(jin) 以燈的損壞來作為(wei) LED壽命的終點是遠遠不夠的,應該以LED的光衰減百分比來規定LED的壽命,比如35%,這樣更有意義(yi) 。
7、大功率LED封裝:主要考慮散熱和出光。散熱方麵,用銅基熱襯,再連接到鋁基散熱器上,晶粒與(yu) 熱襯之間以錫片焊作為(wei) 連接,這種散熱方式效果較好,性價(jia) 比較高。出光方麵,采用芯片倒裝技術,並在底麵和側(ce) 麵增加反射麵反射出浪費的光能,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有消出光。
8、白光LED:類自然光譜白光LED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比較成熟且已商業(ye) 化的藍光芯片+黃色熒光粉來獲得白光,這種白光成本最低,但是藍光晶粒發光波長的偏移、強度的變化及熒光粉塗布厚度的改變均會(hui) 影響白光的均勻度,而且光譜呈帶狀較窄,色彩不全,色溫偏高,顯色性偏低,燈光對眼睛不柔和不協調。人眼經過進化最適應的是太陽光,白熾燈的連續光譜是最好的,色溫為(wei) 2500K,顯色指數為(wei) 100。所以這種白光還需要改進,比如加多發光過程來改善光譜,使之連續且足夠寬。第二種是紫外光或紫光芯片+紅、藍、綠三基色熒光粉來獲得白光,發光原理類似於(yu) 日光燈,該方法顯色性更好,而且UV-LED不參與(yu) 白光的配色,所以UV-LED波長與(yu) 強度的波動對於(yu) 配出的白光而言不會(hui) 特別地敏感,並可由各色熒光粉的選擇和配比,調製出可接受色溫及演色性的白光。但同樣存在所用熒光粉有效轉化效率低,尤其是紅色熒光粉的效率需要大幅度提高的問題。這類熒光粉發光穩定性差、光衰較大、配合熒光粉紫外光波長的選擇、UV-LED製作的難度及抗UV封裝材料的開發也是需要克服的困難。第三種是利用三基色原理將RGB三種超高亮度LED混合成白光,該方法的優(you) 點是不需經過熒光粉的轉換而直接配出白光,除了可避免熒光粉轉換的損失而得到較佳的發光效率外,更可以分開控製紅、綠、藍光LED的發光強度,達成全彩的變色效果(可變色溫),並可由LED波長及強度的選擇得到較佳的演色性。但這種辦法的問題是綠光的轉換效率低,混光困難,驅動電路設計複雜。另外,由於(yu) 這三種光色都是熱源,散熱問題更是其它封裝形式的3倍,增加了使用上的困難。 偏振LED和三波長全彩化的白光LED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