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工作過程與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它通過執行用戶程序來實現控製任務。但在時間上,PLC執行的任務是串行的,這與繼電器控製係統中控製任務的執行有所不同。
由PLC的定義可知,PLC也是一種計算機,它有著與計算機相類似的結構,PLC的硬件主要由中央處理器( CPU)、存儲器(memory)、輸入/輸出(I/O)單元、通信接口、擴展接口、電源等幾部分組成。硬件組成結構如圖1-4所示。

圖1-4 PLC的硬件組成結構
1.中央處理器(CPU)
和計算機一樣,CPU整個是PLC的核心。PLC中所配置的CPU隨機型不同而不同,常用的CPU有三類:通用微處理器(如16位8086、80286等)、單片機(如8039、8031、M6801等)和位片式微處理器(如AMD2900、AMD2903等)。
可編程控製器的檔次越高,CPU的位數也就越多,運算速度也就越快,功能指令也越強。
2.存儲器
在PLC中,存儲器主要用來存放係統程序、用戶程序以及工作數據,可分為係統程序存儲器和用戶程序存儲器。
常用的存儲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可讀/寫操作的隨機存儲器RAM,另一種是隻讀存儲器ROM、PROM、EPROM和EEPROM。
3.輸入/輸出單元
輸入/輸出單元通常也稱I/O單元或I/O模塊,是PLC與工業生產現場之間連接的部件。PLC通過輸入接口把外部設備(如開關、按鈕、傳感器)的狀態或信息讀入CPU,通過用戶程序的運算與操作,把結果通過輸出接口傳給執行機構(如電磁閥、繼電器、接觸器等)。以實現控製的目的。
小型特別是超小型的PLC的I/O是和CPU、電源等組裝在一個整體式結構中,I/O的點數受到一定的限製,且以開關量為主;而中型以上的PLC都是采用I/O模塊的形式,且多數與CPU、電源等模塊分離,以便I/O容量的擴展,模塊種類也多樣化,可以任意混裝(即無固定安裝位置),以便靈活地構成用戶所需要的控製係統。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其功能和內部電路原理都是相似的。
I/O接口是PLC與現場I/O設備或其他外部設備之間的連接部件。PLC通過輸入接口把外部設備(如開關、按鈕、傳感器)的狀態或信息讀入CPU,用戶程序運算與操作後,把結果經輸出接口傳送給執行機構(如電磁閥、繼電器、接觸器等)。輸入接口對輸入信號進行濾波、隔離、電平轉換等,把輸入信號安全可靠地輸入到PLC的內部。輸出接口是把程序的結果輸出到PLC的外部,輸出接口具有隔離PLC內部電路和外部執行元件的作用,還具有功率放大的作用。
(1)輸入接口電路
各種PLC的輸入接口電路大都相同,通常有3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流12~24V輸入;第二種是交流100~120V、200~240V輸入;第三種是交直流12~24V輸入。外部輸入器件可以是開關量( ON/OFF)信號;數字信號,如數字開關輸入;高速脈衝輸入,如旋轉編碼等。這些外部輸入器件是通過PLC的輸入端子和PLC相連的。
PLC的輸入接口電路中有光耦合隔離,並設有RC濾波器,用以消除輸入觸點的抖動和外部噪聲的幹擾。當開關閉合時,一次電路中有電流流過,輸入指示燈亮,光耦合器被激勵,三極管由截止狀態變為飽和導通狀態,一個外部信號送到PLC的內部電路中。圖1-5是一個直流輸入接口電路的原理圖。

圖1-5 直流輸入端內部接線圖
(2)輸出接口電路
PLC的輸出有3種形式:繼電器輸出、晶體管輸出和晶閘管輸出。圖1-6給出了PLC的3種輸出接口電路。
對於繼電器輸出,當CPU輸出為“1”時,晶體管飽和導通,輸出指示燈點亮,同時繼電器的線圈有電流通過,繼電器的觸點接通,負載回路接通,負載工作;當CPU輸出為“0”時,負載回路斷開,負載不工作。負載回路的電源由負載特性決定,可以是交流也可以是直流,但一般不能超過AC 250V,電流不超過2A/點。

圖1-6 PLC的輸出接口電路
晶體管輸出和晶閘管輸出的工作原理和繼電器輸出是相似的。晶體管輸出還分為NPN型和PNP型,負載電源隻能用直流,一般不超過DC 24V,電流不超過0.5A/點。在接線時要注意電源的極性,否則不能正常控製負載。晶閘管輸出的負載電源隻能用交流電源。電源電壓和每點能通過的電流大小在PLC廠商所提供的硬件手冊中給出。
4.擴展接口
擴展接口是用於擴展I/O的,它使PLC的點數規模配置更為靈活,這種擴展接口實際上為總線形式,可以配置開關量的I/O,也可以配置如A/D、D/A轉換模塊,定位模塊等特殊功能模塊。現在PLC上都設有通信接口,連接通信適配器等。在大型機中,擴展接口為插槽擴展基板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