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是微機技術與傳統的繼電接觸控製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克服了繼電接觸控製係統中的機械觸點的接線複雜、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靈活性差的缺點,充分利用了微處理器的優點,又照顧到現場電氣操作維修人員的技能與習慣,特別是PLC的程序編製,不需要專門的計算機編程語言知識,而是采用了一套以繼電器梯形圖為基礎的簡單指令形式,使用戶程序編製形象、直觀、方便易學;調試與查錯也都很方便。用戶在購到所需的PLC後,隻需按說明書的提示,做少量的接線和簡易的用戶程序編製工作,就可靈活方便地將PLC應用於生產實踐。
一、PLC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PLC的類型繁多,功能和指令係統也不盡相同,但結構與工作原理則大同小異,通常由主機、輸入/輸出接口、電源擴展器接口和外部設備接口等幾個主要部分組成。
1、主機
主機部分包括中央處理器(CPU)、係統程序存儲器和用戶程序及數據存儲器。CPU是PLC的核心,它用以運行用戶程序、監控輸入/輸出接口狀態、作出邏輯判斷和進行數據處理,即讀取輸入變量、完成用戶指令規定的各種操作,將結果送到輸出端,並響應外部設備(如電腦、打印機等)的請求以及進行各種內部判斷等。PLC的內部存儲器有兩類,一類是係統程序存儲器,主要存放係統管理和監控程序及對用戶程序作編譯處理的程序,係統程序已由廠家固定,用戶不能更改;另一類是用戶程序及數據存儲器,主要存放用戶編製的應用程序及各種暫存數據和中間結果。
2、輸入/輸出(I/O)接口
I/O接口是PLC與輸入/輸出設備連接的部件。輸入接口接受輸入設備(如按鈕、傳感器、觸點、行程開關等)的控製信號。輸出接口是將主機經處理後的結果通過功放電路去驅動輸出設備(如接觸器、電磁閥、指示燈等)。I/O接口一般采用光電耦合電路,以減少電磁幹擾,從而提高了可靠性。I/O點數即輸入/輸出端子數是PLC的一項主要技術指標,通常小型機有幾十個點,中型機有幾百個點,大型機將超過千點。
3、電源
圖中電源是指為CPU、存儲器、I/O接口等內部電子電路工作所配置的直流開關穩壓電源,通常也為輸入設備提供直流電源。
4、編程
編程是PLC利用外部設備,用戶用來輸入、檢查、修改、調試程序或監示PLC的工作情況。通過專用的PC/PPI電纜線將PLC與電腦聯接,並利用專用的軟件進行電腦編程和監控。
5、輸入/輸出擴展單元
I/O擴展接口用於將擴充外部輸入/輸出端子數的擴展單元與基本單元(即主機)連接在一起。
6、外部設備接口
此接口可將打印機、條碼掃描儀,變頻器等外部設備與主機相聯,以完成相應的操作。
實驗裝置提供的主機型號有西門子S7-200係列的CPU224(AC/DC/RELAY)。輸入點數為14,輸出點數為10;CPU226(AC/DC/RELAY),輸入點數為26,輸出點數為14。
二、PLC的工作原理
PLC是采用“順序掃描,不斷循環”的方式進行工作的。即在PLC運行時,CPU根據用戶按控製要求編製好並存於用戶存儲器中的程序,按指令步序號(或地址號)作周期性循環掃描,如無跳轉指令,則從第一條指令開始逐條順序執行用戶程序,直至程序結束。然後重新返回第一條指令,開始下一輪新的掃描。在每次掃描過程中,還要完成對輸入信號的采樣和對輸出狀態的刷新等工作。
PLC的一個掃描周期必經輸入采樣、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
PLC在輸入采樣階段:首先以掃描方式按順序將所有暫存在輸入鎖存器中的輸入端子的通斷狀態或輸入數據讀入,並將其寫入各對應的輸入狀態寄存器中,即刷新輸入。隨即關閉輸入端口,進入程序執行階段。
PLC在程序執行階段:按用戶程序指令存放的先後順序掃描執行每條指令,經相應的運算和處理後,其結果再寫入輸出狀態寄存器中,輸出狀態寄存器中所有的內容隨著程序的執行而改變。
輸出刷新階段:當所有指令執行完畢,輸出狀態寄存器的通斷狀態在輸出刷新階段送至輸出鎖存器中,並通過一定的方式(繼電器、晶體管或晶閘管)輸出,驅動相應輸出設備工作。
三、PLC的程序編製
1、編程元件
PLC是采用軟件編製程序來實現控製要求的。編程時要使用到各種編程元件,它們可提供無數個動合和動斷觸點。編程元件是指輸入寄存器、輸出寄存器、位存儲器、定時器、計數器、通用寄存器、數據寄存器及特殊功能存儲器等。
PLC內部這些存儲器的作用和繼電接觸控製係統中使用的繼電器十分相似,也有“線圈”與“觸點”,但它們不是“硬”繼電器,而是PLC存儲器的存儲單元。當寫入該單元的邏輯狀態為“1”時,則表示相應繼電器線圈得電,其動合觸點閉合,動斷觸點斷開。所以,內部的這些繼電器稱之為“軟”繼電器。
2、編程語言
所謂程序編製,就是用戶根據控製對象的要求,利用PLC廠家提供的程序編製語言,將一個控製要求描述出來的過程。PLC最常用的編程語言是梯形圖語言和指令語句表語言,且兩者常常聯合使用。
1)梯形圖(語言)
梯形圖是一種從繼電接觸控製電路圖演變而來的圖形語言。它是借助類似於繼電器的動合、動斷觸點、線圈以及串、並聯等術語和符號,根據控製要求聯接而成的表示PLC輸入和輸出之間邏輯關係的圖形,直觀易懂。
梯形圖中常用 圖形符號分別表示plc編程元件的動合和動斷觸點;
用表示它們的線圈。梯形圖中編程元件的種類用圖形符號及標注的字母或數加以區別。觸點和線圈等組成的獨立電路稱為網絡,用編程軟件生成的梯形圖和語句表程序中有網絡編號,允許以網絡為單位給梯形圖加注釋。
梯形圖的設計應注意到以下三點:
①梯形圖按從左到右、自上而下地順序排列。每一邏輯行(或稱梯級)起始於左母線,然後是觸點的串、並聯接,最後是線圈。
②梯形圖中每個梯級流過的不是物理電流,而是“概念電流”,從左流向右,其兩端沒有電源。這個“概念電流”隻是用來形象地描述用戶程序執行中應滿足線圈接通的條件。
③輸入寄存器用於接收外部輸入信號,而不能由PLC內部其它繼電器的觸點來驅動。因此,梯形圖中隻出現輸入寄存器的觸點,而不出現其線圈。輸出寄存器則輸出程序執行結果給外部輸出設備,當梯形圖中的輸出寄存器線圈得電時,就有信號輸出,但不是直接驅動輸出設備,而要通過輸出接口的繼電器、晶體管或晶閘管才能實現。輸出寄存器的觸點也可供內部編程使用。
2)指令語句表
指令語句表是一種用指令助記符來編製PLC程序的語言,它類似於計算機的匯編語言,但比匯編語言易懂易學,若幹條指令組成的程序就是指令語句表。一條指令語句是由步序、指令語和作用器件編號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