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了解下原子是如何發光的
在原子當中,外層軌道運行的電子的能量比內(nei) 層軌道的更大。而量子力學效應使電子隻能出現在有空間間隔的軌道上,而不能出現在兩(liang) 個(ge) 軌道層之間。注意,這裏之所以說軌道層,是因為(wei) 電子實際上並不是以環狀的方式繞原子核旋轉,而是隨機出現在軌道層的某個(ge) 位置上,我們(men) 並不能確定電子下一刻會(hui) 出現在軌道層的什麽(me) 地方,隻能知道它出現在某個(ge) 地方的概率(注意:電子在第二層以上的軌道層[能級]上的分布概率並不是均勻地,而是符合波函數)。
上圖:氫原子唯一的那個(ge) 電子在不同能級上的概率分布。
當電子從(cong) 光(光子)或熱(聲子)吸收能量時,它接收了能量,動能增加,就不能呆在原來的電子層了。它會(hui) 想出去“發泄”一下,於(yu) 是就神秘地從(cong) 原來的軌道層消失,然後突然出現在更高的軌道層上。但是在外層軌道上還是會(hui) “想家”的,於(yu) 是那個(ge) 電子“發泄”出一個(ge) 光子之後,就又神秘地回到了原來的軌道層,老老實實地呆著了。因為(wei) 電子這種“發泄”而產(chan) 生的光輻射被稱為(wei) “自發輻射”——這是導致原子光譜發射線和吸收線的原因。
但請注意,上麵所說的“自發輻射”的光子的光波相位和方向都是隨機的,因此,由許多同類原子構成的材料因為(wei) 吸收了能量然後“自發發射”出光子會(hui) 形成有一定光譜寬度限製的輻射(以某一個(ge) 波長的光為(wei) 中心)——也就是單色光。但這些光子並沒有共同的相位關(guan) 係並且輻射的方向是隨機的。這是熒光和熱輻射的根本機製。產(chan) 生單色光的根本原因,是電子“發泄”(術語叫做“躍遷”)時,總是從(cong) 特定的軌道調回到原來的軌道,所以發出的光線的波長都是基本一致的,這個(ge) 波長就叫做此原子的特征波長,而這個(ge) 波長對應的光波的頻率叫做特征頻率。
總結一下就是:原子接受能量之後會(hui) 向周圍輻射出特征性的單色光。
激光的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鐳射”、“萊塞”,是它的英文名稱LASER的音譯,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單詞頭一個(ge) 字母組成的縮寫(xie) 詞。意思是"通過受激發射光擴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經完全表達了製造激光的主要過程。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建議將“光受激發射”改稱“激光”。
激光是由“受激輻射”產生的
外部的電磁場(例如一束光)可以影響原子的量子學狀態。
當原子中的電子從(cong) 低能級的電子層向高能級電子層躍遷的過程中,實際上電子會(hui) 進入某種過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從(cong) 一個(ge) 隻有負電荷的電單級粒子變成某種“電偶極子”(同時具有正負兩(liang) 極),並且會(hui) 響應於(yu) 與(yu) 其特征頻率一致的外部電場(例如入射的光子),於(yu) 是此這個(ge) 還沒有開始“發泄”電子被那“闖進來”的光子“帶壞了”,變得跟這光子的某些特性一致(術語叫“諧振”),然後這電子還接收了入射光子的能量,迅速躍遷到位(比原來快得多),立即開始“發泄”。但跟以往不同,電子這次“發泄出來”的光子的方向和相位都跟入射的那個(ge) 光子完全相同。結果大量相同的原子在同一束光的照射下都釋放出與(yu) 入射光方向完全一致的光子,匯聚成了一大束平行光——激光。
由於(yu) 需要持續不斷地提供外來光束來激發原子發出激光,而且還需要增強最終獲得的激光的強度。於(yu) 是科學家們(men) 發明了“光學腔”這種設備巧妙地來產(chan) 生激光。光學腔又叫“激光腔”或者“光學諧振腔”——就是置於(yu) 兩(liang) 麵對射的鏡子之中的發光體(ti) (術語稱為(wei) “增益介質”,因為(wei) 發光管中通常裝了能夠發出單色光的物質,可以是氣體(ti) ,也可以是液體(ti) 或者等離子體(ti) )。如此,被充電的“增益介質”不斷地在自己產(chan) 生的“激光”的照射下不斷地產(chan) 生新的激光,並且兩(liang) 麵鏡子將光線不斷疊加增強,隻要輸入的電功率足夠抵消激光在鏡子間反射的消耗以及“增益介質”散射光的消耗,那麽(me) 就可以向外輸出激光了。
總結一下,在外來與(yu) 特征頻率一致的光線的激發下,原子可以釋放出與(yu) 外來光線方向和相位一致的輻射,這叫做“受激輻射”。受激輻射產(chan) 生的光子在“光學腔”中不斷匯聚和增益,可以最終穩定地輸出激光。
上圖:氦氖激光器——管中軸的粉橙色光芒是氣體(ti) 在通電情況下形成的等離子體(ti) 產(chan) 生的非相幹光,跟霓虹燈管中的情形一樣。這種發光的等離子體(ti) 在受到外部光束激發的情況下,產(chan) 生受激輻射(也就是激光),產(chan) 生的激光在兩(liang) 個(ge) 反射鏡之間來回反射,不斷增強,最後從(cong) 中心小孔射出。可以看到最後輸出的激光在右側(ce) 屏幕上產(chan) 生一個(ge) 微小的強光斑。
上圖:不同的“增益介質”可以產(chan) 生不同顏色的單色激光[頭條·小宇堂—]
總結一下
上圖:從(cong) 左到右,受激輻射與(yu) 自發輻射最大的不同就在於(yu) 自發輻射的方向是隨機的,而受激輻射的方向與(yu) 外來的光子一致
上圖:從(cong) 左至右——
-
吸收
-
自發輻射
-
受激輻射
諧振放大(Resonance)
在發光區外加一對「諧振腔(Cavity)」,諧振腔其實可以使用一對鏡子組成,如圖三所示,使光束在左右兩(liang) 片鏡子之間來回反射,不停地通過發光區吸收光能,最後產(chan) 生諧振效應,使光的能量放大。
光激發光(PL:Photoluminescence) 我們(men) 以「鈦藍寶石激光(Ti Sapphire laser)」為(wei) 例,先在藍寶石內(nei) 摻雜鈦原子得到鈦藍寶石晶體(ti) ,在晶體(ti) 四周放置許多高亮度的光源(發出某一種波長的光)對著晶體(ti) 照射,當晶體(ti) 吸收光能產(chan) 生「能量激發(Pumping)」,則會(hui) 發出另外一種波長(顏色)的光。發射出來的光經由左右兩(liang) 個(ge) 反射鏡來回反射產(chan) 生「諧振放大(Resonance)」,由於(yu) 右方的反射鏡設計可以穿透5%的光,所以高能量的激光就會(hui) 由右方穿透射出,如圖三(a)所示。
電激發光(EL:Electroluminescence)我們(men) 以「砷化镓激光二極管(GaAs laser diode)」為(wei) 例,先在砷化镓激光二極管芯片(大約隻有一粒砂子的大小)上下各蒸鍍一層金屬電極,對著芯片施加電壓,當芯片吸收電能產(chan) 生「能量激發(Pumping)」,則會(hui) 發出某一種波長(顏色)的光。發射出來的光經由左右兩(liang) 個(ge) 晶體(ti) 鏡麵反射鏡來回反射產(chan) 生「諧振放大(Resonance)」,由於(yu) 右方的反射鏡設計可以穿透5%的光,所以高能量的激光光束就會(hui) 由右方穿透射出,如圖三(b)所示。
圖三 激光產(chan) 生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