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手機,電池容量很多都達到了4000mAh以上,這意味著它們(men) 用起來更持久(當然一些手機的新芯片也在節電方麵做足了功夫),但手機輕了,自然手感也好,不同品牌的設計理念,各有千秋吧。
手機,從(cong) 最初的大哥大,到現在的智能機,電池容量的變化已經不是攀升了,而是飛躍,但我們(men) 對電池的焦慮,卻一點都沒減輕,我們(men) 日益先進的電池,為(wei) 什麽(me) 就無法滿足人們(men) 不斷增長的續航需求呢?

手機發展史,也是一部電池焦慮史
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手機,不過,使用這部手機,與(yu) 其是說在打電話,不如說是在舉(ju) 鐵,因為(wei) 它足足有2千克重。
庫帕這款手機的重量和它之前那些所謂的“手機”比起來,還是輕了很多,要知道,瑞典埃裏克森公司在上世紀50年代的“手機”,光電池就有近40千克,這已經不是用手就能使用的了。
10年後,我們(men) 所熟知的“大哥大”誕生了。作為(wei) 人類第一款商用手機,它的重量也不輕,差不多有0.9千克。

在“大哥大”那巨大的身材裏,有一半都是電池,但它的電池容量隻有500mAh,而且需要10小時才能充滿,充滿後卻隻能打30分鍾電話,真正做到了“充電2小時,通話5分鍾”。
“大哥大”使用的電池是鎳鎘電池,這種電池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非常先進了。鎳鎘電池顧名思義(yi) ,陰陽兩(liang) 極一頭是鎳(正極,2NiOOH),一頭是鎘(負極,Cd),電池溶液是氫氧化鈉(NaOH),電池放電時,負極的鎘與(yu) 兩(liang) 個(ge) OH-反應放出2個(ge) 電子,在正極形成2個(ge) 新的OH-,以保證電池溶液濃度不變。

▲ 鎳鎘電池工作原理。
和第一代可充放電的鉛蓄電池(未曾用於(yu) 手機)比,鎳鎘電池體(ti) 積小,電流大,而且反複充放個(ge) 500次都沒問題,當然,它也有許多缺點,比如電池容易發熱,鎘元素有毒,不好回收等等,但這些問題都沒有記憶效應嚴(yan) 重。
所謂記憶效應,就是電池在電量沒有全部用光的時候就充電的話,容量會(hui) 變小。比如你經常在還剩50%電的時候開始充電,久而久之電池就會(hui) “認為(wei) ”電池的最低電量就是50%。
對於(yu) 隻能支持半個(ge) 小時通話的大哥大來說,記憶效應是致命的,致命到你甚至想扔掉這款價(jia) 值上萬(wan) 美元的手機。記憶效應的陰影甚至影響到了現在,很多人在使用今天的鋰電池時,還會(hui) 不自主地認為(wei) :電放幹淨再充對手機才好(其實恰恰相反)。
1989年,新一代鎳氫電池的商用化才緩解了記憶效應帶來的電量尷尬。鎳氫電池無毒,雖然有記憶效應但很容易恢複,而且它容量量更大:一款1997年推出的搭載鎳氫電池的手機,電池容量已經達到了1300mAh。
但是,鎳氫電池也有自己的問題,它發熱量大,不用的時候漏電很厲害——即使關(guan) 機了,也不能阻止電池把電耗光。因此,鎳氫電池隨著手機之光——鋰電池的逐漸商用,也被取而代之了。
手機之光——鋰電池
1991年,鋰離子電池,也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鋰電池首次進入商用領域,手機終於(yu) 獲得了持久而穩定的續航。可以說,如果沒有鋰電池的加持,就沒有今天功能強勁的手機和五花八門的APP。
鋰電池和鎳鎘電池、鎳氫電池不一樣,後兩(liang) 者在充放電的時候,都是電子和OH-來回跑,鎳和其它金屬是不動的,鋰電池則是鋰離子和電子來回跑。
就拿我們(men) 現在常用的鋰電池來說,它的負極一般是片層結構的石墨,鋰原子就“夾”在這些片層之中,而正極,則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金屬氧化物,它呈網格狀,鋰原子同樣也能藏在裏麵。這種結構的電池的充放電過程,實際就是鋰離子逃離“牢籠”,通過電池中間的隔膜、電子通過導線來回跑而已。
▲ 鋰電池工作原理,此處的晶格結構僅(jin) 為(wei) 示意,不同的物質晶格結構有所不同。
相比於(yu) 另外兩(liang) 種電池,鋰電池容量大,沒有記憶效應,發熱也少,除了造價(jia) 貴之外,幾乎沒有什麽(me) 缺點。80後記憶裏的那幾款超長續航的小板兒(er) 機,其背後都是鋰電池的功勞。
今天的鋰電池,和之前用的鋰電池相比,容量已經提升了數倍,但這種提升速度卻依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如今的智能手機,性能先進,都已經快成相機+電腦的結合體(ti) 了,各種大型軟件、即時通信軟件都會(hui) 大量耗電,大屏、120Hz高清屏也會(hui) 增加耗電,反觀我們(men) 自己,用手機的時間也是越來越長。
鋰電池就不能再發展發展,更加澎湃、持久麽(me) ?恐怕很難!
想提升鋰電池的性能,無非就是提高鋰原子的占比而已,現在鋰離子電池中的鋰原子占比僅(jin) 不到1%,看似還有大把的提升空間,但提升後的安全性卻無法得到保障,具體(ti) 的例子這裏就不展開了。
而過充、過放,都容易導致鋰電池正負極晶格體(ti) 係的破壞,從(cong) 而導致鼓包。
那麽(me) ,鋰電池該如何充電?
鋰電池沒有記憶效應,但害怕過度放電和充電。過度的放電和充電,會(hui) 讓部分鋰原子被死死地“壓進”正負極中無法逃脫,導致電池容量減小。所以,鋰電池一般可以在還剩20%電量的時候充電,充到90%的時候結束充電。

不過,現在手機的鋰電池中都有保護電路,會(hui) 在過度充電時切斷電路,盡管如此,還是盡量避免充電過夜。
另外,在充電期間玩手機遊戲,也會(hui) 導致電池溫度提升,壽命縮短。
電量焦慮,什麽(me) 時候才能解決(jue) ?
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電量焦慮的方法,還是改進電池。
科學家們(men) 至今還沒有放棄鋰電池,矽和鋰金屬都被認為(wei) 是可以作為(wei) 負極的潛在材料,幾年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曾嚐試用二氧化鈦凝膠代替石墨,但這種改進隻是讓充電變得更快,電容量卻不見增加。
以硫為(wei) 陽極的鋰硫電池是在短期內(nei) 最有可能成功的技術之一,隻不過,鋰硫電池在連續充電後電解液迅速降解的問題很難解決(jue) 。
除此之外,人們(men) 還嚐試使用固態物質代替鋰電池裏的電解液,這樣就沒有刺破短路的風險了。但固態物質與(yu) 陰陽兩(liang) 極的接觸可沒法做到液態物質那麽(me) 緊密,電導率也難以提升。
在鋰電池之外,燃料電池也為(wei) 電池的未來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比如氫能源汽車如今已經在日本上市了,但這種電池能否用在手機上,還是個(ge) 未知數。

在電池技術尚未突破的時候,我們(men) 還能用快充來解決(jue) 部分焦慮,比如某廣告詞:“充電5分鍾,通話2小時。”那時,手機的快充功率隻有20W,現在手機的充電器已經高達100W了。
在現有的電池保護技術條件下,快速充電對鋰電池的損傷(shang)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很多時候,手機電池還沒退役,你就已經考慮在為(wei) 新型號的手機剁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