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me) 是音調控製
所謂音調控製就是人為(wei) 地改變信號裏高、低頻成分的比重,以滿足聽者的愛好、渲染某種氣氛、達到某種效果、或補償(chang) 揚聲器係統及放音場所的音響不足。這個(ge) 控製過程其實並沒有改變節目裏各種聲音的音調(頻率),所謂"音調控製"隻是個(ge) 習(xi) 慣叫法,實際上是"高、低音控製"或"音色調節"。高保真擴音機大都裝有音調控製器。然而,從(cong) 保證信號傳(chuan) 送質量來考慮,音調控製倒不是必須的。
一個(ge) 良好的音調控製電路,要有足夠的高、低音調節範圍,但又同時要求高、低音從(cong) 最強到最弱的整個(ge) 調節過程裏,中音信號(通常指1000赫)不發生明顯的幅度變化,以保證音量大致不變。
所謂提升或衰減高、低音,都是相對於(yu) 中音而言的。先把中音作一個(ge) 固定衰減(或加深負反饋)然後讓高音或低音衰減小一些(或負反饋輕一些),就算是得到提升。因此,為(wei) 了彌補音調控製電路的增益損失,常需增加一到兩(liang) 級放大電路。
音調控製電路的分類
音調控製電路大致可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衰減式和負反饋式。衰減式音調控製電路的調節範圍可以做得較寬,但因中音電平要作很大衷減,並且在調節過程中整個(ge) 電路的阻抗也在變。所以噪聲和失真大一些。負反饋式音調控製電路的噪聲和失真較小,但調節範圍受最大負反饋量的限製,所以實際的電路常和輸入衷減聯合使用,成為(wei) 衰減負反饋混合式。
1. 衰減式音調控製電路
典型電路如圖所示。
C1、C2、W1構成高音調節器,R1、R2、C3、C4、W2構成低音調節器。W1旋到A點時高音提升,旋到B點時高音衰減。W2旋到C點時低音提升,旋到D點時低音衰減。組成音調電路的元件值必須滿足下列關(guan) 係:
(1) R1≥R2;
(2) W1和W2的阻值遠大於(yu) R1、R2;
(3) 與(yu) 有關(guan) 電阻相比,C1、C2的容抗在高頻時足夠小,在中、低頻時足夠大;而C3、C4的容抗則在高、中頻時足夠小,在低頻時足夠大。C1、C2能讓高頻信號通過,但不讓中、低頻信號通過;而C3、C4則讓高、中頻信號都通過,但不讓低頻信號通過。
隻有滿足上述條件,衰減式音調控製電路才有足夠的調節範圍,並且W1、W2分別隻對高音、低音起調節作用,調節時中音的增益基本不變,其值約等於(yu) R2/R1。
R1與(yu) R2的比值越大,高、低音的調節範圍就越寬,但此時中音的衰減也越大。改變R1或R2後,如要保持原來的控製特性,有關(guan) 電容器的容量也要作相應改變,為(wei) 了避免高、低音調節時互相牽製,有的衰減式音調電路還加進了隔離電阻。作衰減式音調調節的電位器宜用指數型(Z型),此時,頻響平直的位置大致在電位器的機械中點。
以下是一個(ge) 實際的電路圖,其中R1=6.8K、R2=3.3K、R3=5.6K、C1=2200P、C2=0.022、C3=0.01、C4=0.22、W1=W2=50K,R3是一個(ge) 隔離電阻。
2. 衰減--負反饋式音調控製電路
典型電路如圖所示。
W1作高音控製,W2作低音控製。W1旋到A點時高音提升,旋到B點時高音衰減。W2旋到C點時低音提升,旋到D點時低音衰減。為(wei) 了使電路獲得滿意性能,下麵條件必須具備:
<1> 信號源的內(nei) 阻(即前一級的輸出阻抗)不大。
<2> 用來實現音調控製的放大電路本身有足夠高的開環增益。
<3> C1、C2的容量要適當,其容抗跟有關(guan) 電阻相比,在低頻時足夠大,在中、高頻時又足夠小; 而C3的選擇卻要使它的容抗在低、中頻時足夠大,在高頻時足夠小。粗略地說,就是C1、C2能讓中、高頻信號順利通過而不讓低頻信號通過;C3則讓高頻信號順利通過而不讓中、低頻信號通過。
<4> W1、W2的阻值均遠大於(yu) R1、R2、R3、R4。
當R1=R2時,該音調電路的中音頻電壓增益約等於(yu) 1。
作衰減--負反饋式音調調節的電位器宜用阻值變化曲線為(wei) 直線型(X型)的電位器。此時,頻響平直的位置大約在電位器的機械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