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時常常是低電平有效,本文講解一下內因,大家有興趣的看看。
事實上,它是由常用的電路結構所決定的,低電平時電路往往有較高電平時更低的環路阻抗,而低阻抗則意味著抗幹擾能力更強。結合實際講一個有用的例子來加深印象:
我們有的同學可能已經學習了這樣的一條PCB布線規則-----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高電平有效線要盡量縮短,低電平有效的線則盡量延長----這一條規則的存在基礎就是基於低電平時環路阻抗比較低,抗幹擾能力比較強才起來的。
如OC或OD電路要控製一個電平就是通過它這個開關的通斷來實現的。有在上拉電阻的情況下,開關接通,得低電平;開關切斷,得高電平。這樣,為了防止電路失控的情況下仍然是有效電平,那麽當然是低電平有效才更“保險”了。結構上,象OC電路那樣,由於集電極更難擊穿,所以,也更不容易損壞。
對於其它圖騰柱輸出的電路,雖然0和1都有同樣的風險,但應用中還是有人願意加一個上拉電阻,以取得類似OC或OD輸出的效果。至於為什麽不采用下拉電阻而用上拉電阻,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
另一個方麵是OC或OD輸出的電路,使用上拉電阻後具有節能的效果。因為關斷後它是具有獲得高電平時的電流幾乎為0。
暫時想不到還有其它理由了,請了解的朋友們補充吧。